马上,我就要工作一年了,从刚刚实习时候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已经可以独立规划项目时间,独立负责不少设计任务,也算是成长不少,本文的目的在于明确个人在接受设计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本校的弊病,也可能是全国多数设计院校的一种通病。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给在校的学弟学妹一丝警醒,更好的转变自己的观念,尽快从象牙塔中的“设计师”到真正的设计师。
先说说自己的经历吧:
我可能并没有那么高的悟性,也没有强悍的自制力,也没有很高的智商情商,但是我却是比较幸运的,能够获得一份不错的实习机会,迅速完成从学校到就业的角色转变(当然这个转变也是极其痛苦的……在此就不多加叙述了)怎么说呢,时间是不顾一切的向前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只要有所领悟,有所积累,自然会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大三之前,也就是去同济参加夏令营之前,我觉得自己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种闭门造车,随波逐流,以及骄傲自满的境地,这个有几点原因,环境上的劣势和自己的封闭,都导致了审美和设计理论止步不前。既然本篇叙述的是设计教育中的误区,那我就主要论述一下我现在反思的我所接受的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老师的经验不足
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可能是三本院校中比较优秀的,三名来自江南大学的研究生是学院的中流砥柱,其他老师中,有思想非常活跃且物质生活丰富的,有积极增长同学们的实践经验,力推产学研结合的,也有萌萌的上课会给你讲学校段子的,也有一位可能算比较保守的老师,好在每个老师都是很负责任的,但是,所有的老师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缺少足够多的工作经验,多数老师都是毕业之后没多久就参与设计教育工作,而且从事的是纯粹的设计教育工作,相比之下,同济大学设计学院的很多老师都是有过多年的设计经验, 甚至自己运营着设计公司,经常满世界参加设计论坛和交流活动的,这一点,大概我们三本,甚至二本以及普通学校的老师难以望其项背的。故想要建设一流出色的设计学院,有工作经验的老师十分重要,无论是人际上,经验见解上,都可以给予学生很大的支持。
2.没有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
何为设计,何为设计师?这个问题显然不如人生三大问题那么深奥,但是,在学校里,依旧有无数的同学为之困惑不解,在大学里,由于学校的整体风气不定,故每一届的学生之间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都会有所差异,设计师究竟是做什么的,我们在大学里应该了解具备那些技能,那些知识,成为怎样的一个设计师,这个老师也很难给予解答,不可否认,工业设计是一个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的行业,每一届毕业生,真正从事产品设计方向的少之又少,微乎其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工业设计是干什么的,工业设计师要懂什么,怎么做工业设计。最终,基本都流向了有着成熟培养体系的其它低门槛设计领域,包括室内设计,平面或者广告设计,甚至公务员等等,最主要的原因不一定是他们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而是这个行业的门槛高,要求高,培养体系复杂且时间较长,针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完整掌握造型设计,CMF,工艺,设计流程,对接外协等等这类工作可能需要多年时间,尤其是造型和工艺、生产领域。学校毕竟还是学校,有时候知识落后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产也很正常,只有与社会需求挂钩,摸清企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适当的调整教育方案,为学生们指明学习的方向,才能培养出不落后于时代步伐的学生。
3.校企合作以及毕业生回馈不足
顾名思义,缺少合作与反馈。学校的资源有三种,老师的资源,学校的硬件资源,以及毕业生的资源,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也是这样,每年输送五六十名毕业生,现在本校在各行各业奋斗的同学恐怕也有五六百人了(天,好少啊)五六百人的奋斗经验,学习经验,汇聚起来也能编写一部浩瀚壮丽的史诗了吧23333,可惜,本校并非名校,毕业生们非但没有毕业的荣誉感,甚至考上研的学长们很多都不愿再提起这段教育经历,这是蛮尴尬的一件事情。毕业生的反馈,甚至给予学校资源照顾资助,才是推动一所学校做大做强,生根发芽的核心,先不提学校的一些问题是否正确,但是,确确实实培养出能够对学校有荣誉感,有感情的学生微乎其微……这个……我无能为力,给不出明确评论。
4.实践动手能力缺乏
好在我们学校还需要进行金工实习和外出实习培训,但是,真正的设计实习培训并没有,这个就造成了学校-实习-社会,这个过度阶段的一种空窗期,确实,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自己去寻找实习工作,但是,学校里也会有许多向我这样内向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申请实习工作的学生……甚至有很多人是玩过这大四一年的,最后找个人或者刻章就把实习糊弄过去了。多关注一下这些同学的实习,我觉得是解决最后一部分人就业对接的一个重要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