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经过了三个月的实习,收获颇丰,在此简单的说一下吧
- 实习的必要性
校园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授知识落后,与产业链脱节,我们工业设计专业还算好的,特别是在IT和一些基础学科,不仅仅学习的知识要落后社会,而且更加可悲的是,找不到学习的重点,无法为社会提供对口人才,毕业之后,无数人迷茫而不知所以,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去考公务员之流,都是大学教育可悲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在大学期间提供有意义的实习,告诉学生要学什么,将来干什么,而不是拉去拔草或者去富士康那种地方充当廉价劳动力,恐怕学校的毕业生无论是在找工作,还是将来从事本职专业上,都能更近一步,减少迷茫,恐怕这样也不用去每次在毕业生的就业率上遮遮掩掩,搞那些全社会都知道就是不愿意捅破的窗户纸。
- 实习需要学习什么
首先,实习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社会最新的一些理念,以及设计流程,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讲,设计流程和前辈的设计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在学校里面接触不到的,既然有机会,就应该尽量走一遍设计流程,避免在以后工作中继续迷茫。毕竟敢于给社会上的实习生机会,这不仅仅是企业的一种选拔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也是一种无奈,毕竟企业自己要去弥补大学本应该教授的内容,这实在是一种可悲的事情。说多了这种教育系统的问题也没用,毕竟一时半会解决不了。总而言之,实习期间最重要的是了解社会需求和充实个人履历,积攒经验。
- 实习的态度
将真说,我们这三个月的实习期过后,领导还是十分满意的,说无论是打扫卫生,平常的一些事情,都是比较积极的,态度很好,每天积极加班,本来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我们都自觉加班到早上8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领导评价说,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踏踏实实的学习东西,充斥着戾气。回归正题,大家都应该对这种社会蛀虫引以为戒,不能和这些垃圾为伍,对不对,实际上慢慢接触社会就应该发现,这种人到哪里都不受待见,另一方面,真正有能力的地方也应该让他们看到,而不是让一些油嘴滑舌而腹中空空的人获得青睐,如果这个势头继续下去,体系也好,公司也好,迟早要完。
日 期 | 主要实习任务及完成情况 |
3月27日 | 因为之前已经来见过面,了解过周围的信息了,所以来到这并没有太大的出乎意料的事情,顺利的住下,顺利的来到公司,解决了食宿问题,说吃住也好,抱怨这哪的之类的估计对于大家来说没什么意义,工作的具体内容属于保密范围不能细谈,第一周就先说点对于软件的感悟吧
关于软件,学习一门新软件,入门并不困难。对于新接触的软件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对于其操作界面的熟悉和建模思路的掌控,最终要达到的水准应该是看到一个身边的产品,脑子中就应该浮现出具体的建模步骤和每一步操作,这才算真正掌握了一门软件,而掌握软件,则应该从案例做起,比这一本书,对照步骤进行建模,一开始一步一步的严格按照书上的思路走,学习一下软件的操作方式和按钮位置,当掌握了基础的建模技巧之后,就可以看案例的最终图,不看步骤,试着自己建模,最后再比对下建模思路是否和书上一样,建模的方式并未一成不变,正如同不会有固定的代码一样,需要不断的优化,寻找高效率的建模方式,才能达到对软件应用的游刃有余。 如果遇到瓶颈或者困难,百度是个很好的选择,如果百度解决不了,加群,问老师,问同事,都可以,但是,个人认为,尽量通过自己思考+百度解决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印象最为深刻。 以UG为例,目前我的UG水平只能算刚刚入门,说下目前对于UG的一些感受,UG和Pro/E ,Solidworks之类的是有着相似的建模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线性建模思路,而犀牛则比较自由,说实话,个人认为犀牛对于快速建模呈现方案有着无可比拟的的优势,效率很高,而UG受限于严格地参数要求,效率略逊一筹。犀牛有着如同PS一般的图层分组,易于操作的布尔运算和切割工具,三视图的建模界面对于模型的展示修改很有帮助,而对于像UG,proe(其实已经改叫creo)来说,线性建模的优势是每一步骤都可以单独拿出来修改,修改之后,从这一步的改动都可以反映在后续已经完成的建模之中,这是犀牛所做不到的。 而UG建模的主要思路,我目前学到的都是先画草图,然后拉伸挤出,然后再在挤出体上进行修改这样,这也就要求我们对于产品的草图(类似于CAD工程图)的尺寸现有规划和了解,胸有成竹,才能开始建模。 最后说一句,如同老大一开始见我们的时候所说,学软件也好,手绘也好,是为了不限制我们对于自己心中方案的表达传达;如果我们在这里遇到瓶颈,作为设计师就难以向其他人阐述自己的想法,更难以和甲方和同事和领导沟通,这就很限制自身发展了 |
日 期 | 主要实习任务及完成情况 |
3月27日 | 时间过得飞快,第二周接着就过去了, 这周工作主要还是在学习软件,and打杂渲染什么的。
不过这次用上了PS,主要处理的是对效果图进行一些后期处理,效果图渲染出来以后,图片偏灰,为了提升其真实效果,需要调节曲线和使用照片滤镜。曲线主要是对两头进行处理,貌似是增加了对比度,黑白更加凸显,调节后高光能够更加明显,突出,金属的反光效果也可以更加明显。原来自己做渲染的时候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也算学习到了。 照片滤镜我个人觉得处理后并不明显,只是用来让照片颜色更加贴合物体的主色,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产品的显示屏,我们学习进行一种光晕效果,可以做出让液晶显示屏显示数字,如同点亮背光灯一样的效果。使用对文字图层设置图层效果里面的外发光,可以扩展出来一部分光晕,这样看来如同是亮灯的显示屏一样。 对于UG ,前辈先安排我们对于MAC鼠标进行自行探索建模,然而本来对于曲面就不甚善长的我实在是难以下手,周五前辈对于鼠标的建模思路进行了讲解,惊奇的发现终于懂得了G0,G1,G2,G3曲面的意思,收获颇丰。 网上有对于曲面的介绍,摘取一下,详见附录。 在我的实际操作中发现,如果没有进行足够的约束和计算,曲面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比如我在建模中的捕捉点出了差错,而且长度并没有进行严格约束,有着0.00xmm的误差,最终在曲面生成中就无法做到G1连续,只能做到G0连续,相邻的两个边衔接后出现了一条突起,严重影响了曲面的美观度。故在前期CAD三视图的绘制中应该多指定好产品尺寸,以及对前期草图进行严谨的约束,以避免误差的出现。 不同于在犀牛中常见的斑马线曲面检测,UG6.0中并没有找到斑马线的检测工具,或许高版本中已经加入。 |
日 期 | 主要实习任务及完成情况 |
3月27日 | UG10中的曲面生成工具 最高实现G2连续
Ps,想到当年老师教我们的时候也对嵌面,以及曲面生成工具进行了讲解和练习,貌似当时的案例是对一个元宝进行建模,那时候讲解的曲面生成方式(犀牛中的前面,以及以两三条直线生成面)和我们现在学习的UG中指定主曲线,交叉曲线的建模方式是一样的,然而当时自己就没有学会熟练运用曲面工具,案例较少,后续的建模中也没有进行大胆探索,实在可惜。故提醒各位学弟学妹,对于曲面的学习一定要多练习,多做一些不同的曲面造型,这样那个才能熟练自己的曲面建模技巧。 实际上产品曲面做到G1连续已经能达到足够美观的光洁度,也能体现出产品的效果,而且目前用UG并没有做到G2连续……甚至连G2的做法都不理解,这将是我下一周主要探索的对象。 所以说软件的使用必须要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不限制自己的思维,胸有成竹,意思就是看到无论什么产品或者from,都能分析出具体步骤,层级清晰,工具应用的齐全。 |
日 期 | 主要实习任务及完成情况 |
4月18日 | 转眼间实习的第一个月已经结束,时间流淌的如此之快,这一个月来的实习工作,令人收获颇丰,感受到了与学校完全不同的氛围,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在实习之前,我本是对实习,对工作有着畏惧之心的,大概是因为对于未知的恐惧吧。但这一段时间以来,畏惧之心逐渐消融,也慢慢融入到工作的氛围之中,目光也逐渐由好奇,逐渐转变为对于工作的思考和研究,这也算是一种成长和进步吧,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回到工作的感悟上来,第三周的主要工作应该是继续学习UG,但是似乎已经进入了厌倦期,当探索的兴趣逐渐减弱和不断的重复同样单一的操作相叠加时,脑子就不灵光了,我也逐渐在反思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这个工作的意义,似乎和期待的并不相同,以前辈的工作来看,似乎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造型和结构设计,也就是对外壳的设计,产品的主要想法是委托方给的,功能是委托方指定的,虽然设计似乎就是这样,但貌似又和期待中的东西有所隔阂。有可能是因为入行不深,懂得太少,可就算工作多年,熟络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却恐怕难以创造一些新的,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引领性的,能够改变生活的东西。柳老爷子等很多人在高歌设计对于现代制造业的诸多好处,然而企业庞大,领导整个企业的不可能是设计师(苹果除外),一个产品或许是凝聚诸多部门,几百几千员工辛苦工作的结晶,设计公司仅仅可能包揽这个产品最不核心,最可以外包的工作——产品最终的外观设计。 现在的思维,似乎就如同踏入雾天的庐山,难以看清真实。 第四周的话,我们迎来了两个新的方向,一是规律化的草图练习,每天十张草图,5张产品,5张线稿练习,二是回到了犀牛的学习上来。由于某个契机,上面安排我们开始研究参数化的GH,不过老大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坑……哈哈,grasshopper是犀牛的一个参数化插件,而它本身又包含诸多插件和运算器,这些年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表皮的参数化设计之中。 看一些教程视频里面讲的,现在很多造型夸张靓丽的新建筑背后都有犀牛的功劳,甚至在知乎上有人称赞犀牛即将揽获建模软件之王的称号,不可否认,由于操作的直观,插件的丰富,nubis建模方式的变化性极强,通过一个控制点就能更改整个曲面的造型,个人觉得甚至可以和zbrush的雕刻建模有一拼。前文似乎说过,犀牛的自由建模和UG等工程软件的线型建模方式相比,各有优劣,但是在不考虑尺寸的自由创造上,犀牛拥有更高的效率和自由度。而grasshopper的加入,就如同为吕布配上一把方天画戟一样,让犀牛的建模变的更高效且自由度更上一层楼。 但是 Grasshopper的入手并不容易 首先横亘在诸多设计师之前的,就是他的全英文界面, 不过好在如果熟练使用了各种模块,似乎语言并不会构成太大障碍。但是推荐英文基础不牢固的同学在练习的同时也要记录遇到的生词并且翻译出来 其次是它的使用方式,就是一种可视化的编程模式,不同于C,java等语言,grasshopper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运算器和输入器,输出器,以及一些功能模块,直接通过拖拽和连线来保证这些模块的运行。最终计算生成模型 常见的一些插件诸如lunchbox,kangoo应该有着更加简便的生成功能,比如lunchbox的曲面分割等等,这里先不细说了,以后有时间再慢慢记录下循序渐进学习grosshopper的过程 |
日 期 | 主要实习任务及完成情况 |
4月30日 | 本周来讨论一下对于学校课程设置的情况。毕竟实习是一个反思思考的过程,产学研的结合,教学和工作的结合,才是未来大学主要发展的方向,才能为社会,为公司提供有用的人才。
这个话题,四年经历的学习历程也是有千言万语想说,正好借此机会,发表一下对于我们这四年所接受的设计教育的一些建议和感想。 首先,学校从建校,开设本专业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不知道基础课程是否有所变更改进,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条件艰苦,设备不是那么齐全,设备可能会有所匮乏,即使是三大构成课程,也只能在最基础的方面进行……相比其他学校,我么应该发挥优势,或专精或者在某个方面建设出我们学校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专业方向,所以我对于学校课程安排的建议,从多个培养方面来提议~ 1, 走机械,产品设计方向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以及一个在另外一家设计公司实习的同学,都是使用UG作为设计软件,主要原因是都是从海尔出来自己做设计公司的,所以可能在这种情况的指导下,青岛地区设计公司的UG使用率和接受度会比较高,在设计中,主要通过UG来进行结构和外观设计,做好以后就可以直接发给工厂去进行生产,而且在我看来,UG的使用方法和PROE有相通之处,且上手更快,可以在教授犀牛课程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下工程软件的使用。 另一方面,如果不是结构和外观分的十分明显的设计公司,也就是结构外观一手抓的公司,在设计中一定要学好CAD,CAD和工程图纸的绘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就是对应我们的机械制图课程,这点还是不错的 对于材料工艺的掌握,这个是我们课程中短板的一个部分,很少有老师提到让大家去研究材料,就算提到也不知从何入手, 2,紧随潮流的UI,UE方向 附录里面所说的江南大学对于本科工业设计学生的培养,就有教授一定的交互设计课程的趋势,毕竟UI设计、交互设计是当前最火热的一个方向,薪资高,工作多,轻松,而我们对UI界面设计的教授要略落后一些,甚至是落后时代……coeldraw不失为一个易于上手的好软件,但是在平面设计中,无论是兼容性还是软件互通性,ADOBE全家福要更好一些。所以从个人角度建议可以不学CDR学习AI 而且用CORELdreaw来绘制产品的平面图感觉很没用啊……这是个费时费力的事情,从来没有听说过设计公司要先用矢量软件绘制产品的二维效果图………这个课程比较鸡肋,不如更换成使用AI或者CDR来做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UI设计,APP设计,网页设计更加有用。 LOGO设计课程可以考虑去设计公司的整个VI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一个LOGO,这个对于学生掌握平面设计的体系更有帮助,就我们这几年看来,LOGO设计,广告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识别设计等多个课程各自为战,毫无关联,然而在实习的这里对企业进行形象识别设计的时候,一个几十万的项目,是包括对企业的LOGO,广告,VICI等,网站,企业店面装修指导(展示设计),如果能将这些课程统筹结合起来,对于大家的适应性更有帮助 |
日 期 | 主要实习任务及完成情况 |
4月30 | 3, 家具、家居装饰设计方向……
这个orz,完全不懂,不说话…… 4, 平面设计方向 确实,平面也好,广告也好,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多看多想,尤其是多看,当时没有接触PINTEREST之前一直在纠结到底那些才是好的,那些才是不好的平面设计,广告也是,版式排版设计也是……陆陆续续收集研究了几百张图片的时候,才初步有些对于版式美感的印象,这恐怕也是我比较短板的方面,所以还在继续努力学习 所以回到教育上来,想想大一大二的我也是很执拗的……不乐于去吸收新的知识,不乐于去看之前优秀的产品设计,妄想闭门造车,实际上只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罢了,现在看来当时的理由十分愚蠢:不想抄袭。现在看看,抄袭虽说是设计师的通病,但是在学习阶段,还是应该多去吸收和分析优秀案例,而不是一味排斥,当自身的库存足够多的时候,想要形成自己风格也好,做出与众不同的设计也好,致敬经典也好,会更加得心应手。 但是对于美感的传达,这就是设计教育的范畴了,我们学校地处偏僻,设计展览少,广告等等也落后,不可否认,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学校里的各种海报也好广告也好无不在侮辱设计师的眼睛(RT),相比在北上广的同学,大环境缺少足够的设计水分的滋养,所以传达的重担就落在各位老师身上了,老师也是天天在群里发一些新的设计文章和优秀微信公众好文章,丰富大家视野和审美,相信这也能逐渐改变学弟学妹们的审美观,如果未来学长们能够讲述一下自己的工作学习经历,以及相关经验,说不能让大家更少的走一些弯路 |
本文隶属于杂文分享系列文章,把本人曾经写过的文字从博客重新发出,留个纪念,不要让它们在电脑里吃灰,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