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艾伦君,好久不见。最近忙于做PPT,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文章啦(挖的坑也没填好233),最近似乎理清了MR的工作原理,有机会把整理的ppt内容发到这边来,敬请期待。
         挺久以前写过一篇吐槽,关于论坛的衰败和互联网用户心理的变化,又过去了两三年,似乎用户的心理有了更加有趣的变化,本文基于主观臆断,如果和现实有出入可以尽情抨击,哈哈

首先,最近这几年是移动互联网深入基层,深入渗透进了这个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段时间,这个原因有很多,第一是智能手机和微信的持续渗透,第二支付宝的扫码领红包可以说是带动了很多新用户的加入,虽然是小恩小惠的几毛几分钱,但是大家还是乐于薅羊毛的。包括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和信息在我们国家的传播速度快都是移动互联网渗透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我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较为领先的。

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网民数量达到了7.72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达到143万亿。 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以及网络购物分别达到了29.16亿、7.18亿和5.33亿。网络游戏与网络广告达到了2354.9亿和3828.7亿。

截至去年底, 中国网页数目达到了2604亿个,年增长率10.3%,其中静态网页数量为1969亿个,占网页总数的75.6% ,动态网页数量达695亿,占网页总数量的24.4%。中国域名总数达到了3848万个,同比减少9%,但.CN域名增长1.2%,达到2085万个。

好啦,这几年我们国家的移动互联大家庭还是迅猛增长的。很多人其实是连电脑都不会用,但是直接接入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作为老网民,这一点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很多新网民的用户心理其实和老网民是有着很大差别的。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别分析

1.信息获取方式单一

很多互联网上混久了兄弟都知道,网上信息有真有假,而且存在着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需要我们打通才能获取各种新信息,所以大家加入贴吧,注册各种论坛,看各种各样的专业测评网站,在一个又一个qq微信群里和人争得面红耳粗,但是新网民在接触互联网的第一步,其实就被大公司垄断了信息入口,各种各样的应用商店上来就会推广各种APP,尤其是财大气粗的巨型APP,这些诸如 今日头条 趣头条 快手 微信 支付宝 的信息入口,限制了新网民独立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也阻碍了为专业而而独立的社群贡献新鲜血液的这个入口,这也算是互联网垄断的第一步。

2.真假消息甄别能力差。

虽然听起来有些歧视的意思,但是包括长辈,还有新网民这些人群,很多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而且缺少辩证思维的。我国为什么要普及政治,为啥要大家学这么多年马列,看政治教育的核心其实是唯物主义辩证思维,很多人看这个说法就晕,其实说难也不难,用大白话说这个唯物主义辩证法实际上就是让大家。。。。。。。换位思考,相信科学,多想多对比
这大白话大家就都能理解了,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巨型app把持了流量入口,筛选给大家的信息,很多人看了之后就信以为真,不知道寻找信息可靠出处和来源,不知道验证信息真伪。还有一点就是,脑子里面没有一整套的科学验证体系。你想,很多地方传销组织一忽悠大家就信以为真 ,实际上运用的就是信息差和大家的专业知识匮乏。如果他们自己形成了一套说得过去的闭环系统,也就是基本可以自圆其说,很多人就无法辨识了。app里面的信息也是这样,很多人光关注信息是否具有骇人听闻的,符合自己想法和价值观的内容(就是所谓的个性化推荐)而不会去反过来思考是不是真的。这些人是很很容易被洗脑和煽动的,也是我们国家思想工作的核心。。。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3.体验付费的意愿不低,甚至很高。

因为新加入的网民很多是社会固有阶级,,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社会既得利益者的阶级。70后60后,甚至更早的4,50后,他们是借着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攒了较多的个人财富的,因为也没有传统的房车结婚压力,有儿女,所以基本上是现在这个社会最幸福的阶层,也是获益最多的阶层。因为历史原因,大家其实对于这个优秀服务的渴望一点都不曾减少,谁都希望花出去的钱得到应该的服务,最近的五星级酒店事件也说明了这点。为他们提供所需求的服务,得到感官享受和物质享受,是一块不错的市场蛋糕。

互联网从geek的万物成长为今天万物互联的平台,其使用人群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曾经互联网是服务小众和精英的,但是今天却成为了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这个世界信息传递的最大也是最快的传播载体。想要在未来的互联网平台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向拼多多等的模式学习。也就是服务多数人,服务新人,在他们形成固有的互联网是有习惯之前先将用户抢到手,才能获得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在已经成熟的互联网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但是,曾经的人数不多但讨论的热火朝天的论坛,追求优秀交互体验的安卓和ios规范的小众app,似乎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Show 3 Comments

3 Comments

  1. l_seven

    无限伤感,但确实如此。同意你的观点。

  2. test

    test

Comments are closed